戰友簡云陪著杜富國進行體能訓練。閔寧/攝
初秋的青秀山,陽光明媚,風景秀麗。見到掃雷英雄杜富國,是在一個雨后的清晨。
“砰、砰……”約莫半分鐘后,房門被輕輕打開,平頭短發、身著體能訓練服的杜富國出現在眼前,他一邊招呼我們坐下,一邊側身摸索到客廳的沙發上。聽到聲響,杜富國的妻子王靜也連忙從里屋出來了。
開門是件小事,但對于一個失去雙手雙眼的人來說,卻并不簡單。沙發離門口3米左右,中間隔著臥室門,邊上還擺放有桌椅,看到一行人驚訝的表情,妻子王靜笑著說:“他現在跟你們一樣啊,像洗漱、吃飯、跑步,都是自己來的。”
抗爭
杜富國如今已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想象,在過去的3年里,他曾練習了多少次開門、吃飯這些平常人熟視無睹的事情。
杜富國剛負傷時,父親上前安慰杜富國,他反而勸慰父親:“爸爸,我知道,我挺得住。”
但沒有人天生堅強。后來,肉體的傷痛反復折磨著杜富國,病痛慢慢向他的內心世界侵蝕。“有段時間,富國變得不愛講話,總喜歡躺在床上睡覺,他說在睡夢中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陪護杜富國一年多、曾共赴生死雷場的戰友劉新未懂得他的痛苦與無奈,“富國之前有著一雙清澈的眼睛和一雙靈巧的手,而那次爆炸,殘忍地把它們都奪走了。”
如果說接受現狀是百米沖刺,只有憋足一股勁兒才能沖過去,那么接下來的康復訓練就像漫長的馬拉松。
2018年12月21日,杜富國進入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康復科,主治醫生張鑫心痛地說:“之前我就聽說過他的傷情,但讓我沒想到的是,他會傷得這么重。我們醫院曾經集中世界頂級的康復專家進行會診,像他既沒有雙手也沒有雙眼的情況,極為罕見。我常常想,哪怕還有一點視力,或者一根指頭也好啊,何況他還這么年輕!”
康復的第一階段主要是體能的提升。體能是康復訓練的基礎,畢竟做了多次手術,杜富國的體能較以前下降很多。在醫院特制的反重力跑臺上,杜富國的腰身被厚實的氣囊包裹住,從而保證他跑步的安全性。
半年多時間里,他在反重力跑臺上跑步,從3公里、5公里到10公里,其中他的3公里成績達到了同年齡段軍人體能標準的優秀等級。平板支撐訓練,他從40秒堅持到60秒,再到超過90秒。
接下來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殘肢不能像手一樣靈活,杜富國就在治療師的輔助下每天訓練,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殘肢不像手那樣敏感,他就反復練習摸勺子、摸筷子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直到能夠熟練摸出他想要的東西;胳膊的肌力差,他就舉沙袋、練習彈力帶,以及各種抗阻力訓練和平衡訓練,增加自己的核心力量和平衡能力。每一組訓練,他都要求自己超額完成,顯然,杜富國想要達到的不是一個康復患者的要求,而是要達到正常人、甚至軍人的標準。
“要實現生活自理,其實每一關都很難,他過的第一道難關,是用假肢吃飯。”張鑫醫生介紹,杜富國沒有視覺感受,手臂抬多高、飯菜在哪里,他根本感覺不到,只能在杜富國旁邊帶著他一點點體會,上百次的重復,讓他感受動作的位置。
“常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杜富國那里都是大事難事。”張鑫說。
沒有手可以裝假肢,現在科技這么發達,有沒有什么手段能幫助杜富國重見光明,哪怕一點點也好?在得知通過裝配視覺輔助系統,可以實現一部分視覺功能時,杜富國非常激動,決定試一試。可是兩個多月的訓練實驗,對杜富國幫助不大,而且操作繁瑣,非常難適應,剛燃起的希望就這樣破滅了。
被戰友譽為“全能雷神”的杜富國,之前很少品嘗失敗的滋味,而這幾年受打擊已成為家常便飯。從不會走路到會走路,從不會吃飯到能自己吃飯,從不會穿衣洗漱到漸漸學會這些生活的技能,每一件小事,都經歷嘗試、失敗再練習,以及成百上千次的強化訓練。
3年來,杜富國就像一個孩子一樣重新學習,不斷突破生活自理能力的極限。
“雖然已經出院,但富國現在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康復訓練。”妻子王靜平靜地說,杜富國還很年輕,接下來的路都得自己走。
樂觀
陽光灑在地板上,把屋內映得雪白一片,陽臺上有戰友們送來的幾盆綠植,葉片青翠欲滴。杜富國一如往常,開始了一天的晨練。
“王靜,我給你表演金雞獨立!”正做著深蹲的杜富國,突然收起左腿,展開殘缺的雙臂,調皮得像個孩子,把一旁的妻子逗得合不攏嘴。
客廳的茶幾上,擺放著幾幅杜富國負傷前的照片,帥氣的臉龐上掛滿了笑容。熟悉杜富國的人都說,他從小就陽光自信。
“媽,我現在這個樣子,以后不想回老家了。”杜富國的媽媽李合蘭,從未想到從小開朗活潑的兒子有一天會說出這樣的話。李合蘭回憶,杜富國剛受傷那會兒,變得很自卑。為幫杜富國卸下心理包袱,他負傷后的第二個春節,家人專門把他接回了老家,杜富國受到了父老鄉親們的熱烈歡迎。
采訪中,方框墨鏡遮住了杜富國的雙眼,卻沒能遮住他發自內心的笑容。“他還是那個愛笑、愛唱、愛聊天的陽光男孩。”劉新未說,杜富國之所以令人敬佩,是因為他有著超強的意志和毅力,即使突遭變故,也能迅速調整心態、走出陰霾。
2019年7月,杜富國受邀到貴州大學作報告。其間,一名學生問杜富國:“您有什么夢想?”杜富國沉思了片刻,一個之前早就想過無數遍的問題,也許是被校園里洋溢著的青春氣息點燃了,杜富國決定吐露出來:“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當兵,一個是上大學。”
為了圓上大學的夢想,杜富國選擇參加貴州大學的成人教育。貴州大學上報貴州省教育廳,派出教師從貴陽到重慶專程為杜富國授課。
2020年11月,杜富國迎來負傷后的第三個生日。貴州大學的老師們特意給他買了一件羽絨服,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在試衣服的時候,老師把羽絨服披到杜富國肩上,他胳膊一伸,左右抖動兩下便熟練地把衣服穿好了。看著杜富國的衣袖,貴州大學的謝萍老師下意識地說了一句:“袖子有點長哈。”但是話一出口,她馬上懊悔不已。沒想到杜富國卻憨笑著說:“沒事的老師,我穿哪件衣服,袖子都有點長,謝謝老師的禮物。”
“看著富國空空的袖管,再看看他微笑的臉龐,瞬間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出了病房,我們幾個老師眼淚不爭氣地往外淌。”現在提及此事,謝萍依然情緒激動,她說,“相處3年,我們教給了富國知識,同時,他身上的陽光樂觀、自信自強,也讓我們心生敬意。”
出院以來,杜富國每天除了進行日常的康復訓練,還會堅持收聽廣播、練習寫字、學唱歌曲,并讓妻子和戰友為自己讀報。講到未來,他說:“現在還沒完全想好,不過接下來有好多事要做。”
奮進
軍號在營區里回蕩,暖陽透過窗戶照進房間。短暫午休后,杜富國準時醒來,他摸索到放在床尾的衣物,低頭用牙齒咬起衣服一角,伸出殘臂和頭一起鉆進領口,左右搖晃幾下身體便穿好了衣服。
整理好著裝,杜富國伸出殘臂,開始疊床上的被子。將被子在床上鋪開,到一點點折成豆腐塊,杜富國用了10多分鐘。雖然很艱難,但這是杜富國作為一名軍人一直保持的習慣。
“拍拍身上的灰塵,振作疲憊的精神……人的遭遇本不同,但有豪情壯志在我胸……”穿衣、疊被、洗漱時,杜富國哼唱著自己最喜愛的《壯志在我胸》。這首歌,他常常唱給關懷、幫助他的人,也常常唱給自己,為自己加油鼓勁。
“永遠前進”——這是杜富國在康復期間用義肢寫過的4個字,也是當下他工作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從跑步、寫字,到疊軍被、學播音,他在一點一滴地不停進步。如果,將杜富國的康復歷程按時間軸連成線,就是一個英雄的成長曲線圖。
“英雄畢竟不是圣人。”班長劉貴濤說,“在醫院康復期間,富國曾有一段時間很懈怠。比如,康復訓練很累,他有一陣子把很多時間放在放松按摩上,人也有點懶,經常貪睡,有時早飯都不吃,或者早飯吃得晚就不吃午飯,文化課學習也有些懈怠。”
作為杜富國的班長,劉貴濤看到他這個樣子很揪心,終于忍不住對這個英雄戰友說:“外面報道的你都是堅強的,都是樂觀向上的,你看看你現在這個樣子!”杜富國一連沉默了好幾天。
“我可以看得到,他知道自己錯了,于是很快就開始振作起來。”劉貴濤說,“如果要論‘躺平’,杜富國最有理由‘躺平’,但他沒有這樣。”
“聽眾朋友們晚上好,這里是‘南陸之聲’……”2020年3月8日,“富國陪你讀好書”系列廣播節目依托南部戰區陸軍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為增強播出效果,杜富國放棄了由他人領讀自己復讀的方式,堅持全文背記。
每一次背記講稿,對杜富國來說都是一次地獄般的磨礪。看不到講稿,標記不了內容,他只能聽著戰友讀一句,自己跟著念一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總想著記得更熟練一些,杜富國有時在睡夢中還在背講稿。兩年過去,杜富國爽朗的聲音已經傳遍南疆座座軍營。他說,自己會當好播音員,持續傳遞正能量,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
杜富國喜歡《老人與海》中的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雖然已經拿到貴州大學的畢業證,但現在他依舊堅持每天上網課,學習喜愛的課程,反復誦讀、重溫課程內容,努力消化老師們講授的一個個知識點。
“曾經的夢想,在黑夜來臨時逐漸清晰;你奔跑的腳步,讓無數人肅然起敬……”同為“全國自強模范”的教師劉芳給杜富國寫過一首飽含深情的詩。這首詩,見證了杜富國的升華蛻變,也見證了杜富國的奮進青春。
“掃雷故事總不能講一輩子。”采訪中,杜富國大聲喊出心愿,“我還要讀本科!”
榜樣
疊軍被、跑步、升級學歷……很多人不解:明明已經功成名就,杜富國為什么還要這么拼?
“雖然我失去了雙手,但我還有雙腿,可以繼續為夢想奔跑;雖然我失去光明,但只要心中升起太陽,世界依然五彩繽紛。”面對這個問題,富國的回答脫口而出,“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3年多來,杜富國到部隊、院校和黨政機關,進行了上百場教育宣講,積極傳播愛黨報國、奮斗自強的正能量。人們說,他將自己變成了一束光,一束照亮黑暗、傳遞溫暖的光。
“一位英雄,影響的是一個英雄的團隊。”在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杜富國的英雄事跡激勵著一茬茬官兵英勇無畏、不懼生死,越是艱險越向前。中隊長卿勝和,出色完成赴黎巴嫩維和掃雷任務,被評為“陸軍維和勇士”;軍醫劉小波用精湛的醫術保障掃雷兵的生命,被軍委表彰為“建功基層好軍醫”。掃雷隊也被評為“全國擁政愛民模范單位”“基層建設標兵單位”。
杜富國在掃雷隊的第一任班長許猛,退役后創業失敗,最艱難的時候,兜里只剩下幾百元錢。每當他快要頂不住的時候,就會拿起手機,看一看昔日和戰友一起掃雷的照片,想一想失去了雙手和雙眼的杜富國那種自強自立的樂觀精神。
扛水泥、搬鋼管、扎鋼筋……許猛來到建筑工地,從最苦最累的活干起,慢慢一步步打拼成了一名小包工頭,生活開始好轉,買了房,有了自己的家。這些年,許猛悄悄地收集著媒體關于杜富國的報道,他念叨最多的是,“我們一起蹚過雷場,連死都不怕,還怕啥!”
“我是受到富國班長的激勵才參軍入伍的。”武警百色支隊上等兵劉鵬程,曾經是名“躺平青年”,一度沉迷網絡游戲不想讀書。有一天劉鵬程打游戲打累了,躺床上玩手機,突然看到了杜富國戴著勛章敬禮的視頻,一下子把他鎮住了——“人家在邊境掃雷,在前線拼命,我卻躺在這里浪費生命。”
2021年6月14日,杜富國來到他們支隊作報告。活動結束后,劉鵬程上前和杜富國擁抱,杜富國用胳膊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兄弟好好干,部隊很好的。”劉鵬程非常激動,就唱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因為在他心里,杜富國就是自己心中最亮的那顆星。
英雄的精神是一盞明燈,也是一座豐碑。在老山主峰矗立著一座主題雕塑,當地群眾都叫它“功勛碑”,這座雕塑是由南部戰區陸軍和云南麻栗坡縣委為紀念杜富國的英雄壯舉而立的。雕塑矗立的位置,就是杜富國當年負傷的地方。碑前有289級臺階,代表著掃雷兵掃除了289平方公里的雷區,碑身刻著“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大字,是杜富國在生死關頭的那句吶喊。一面“八一”軍旗高高飄揚,寓意是掃雷兵為人民掃雷、為軍旗增輝的赤膽忠誠。
今天,這里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來參觀見學的人絡繹不絕。掃雷隊的官兵說,這座雕塑記載著杜富國的英雄壯舉,它像一盞明燈、一把火炬,“照亮了一代代掃雷官兵勇掃雷障的勝戰之路,照亮了邊疆百姓幸福安寧的康莊大道,照亮了全國人民奮斗強國‘一起來’的偉大征程。”
來源:學習強國
贛州城投
贛州土地置業
贛州建工集團
民晟實業公司
紀檢舉報平臺
首頁 > 專題專欄 >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戰友簡云陪著杜富國進行體能訓練。閔寧/攝
初秋的青秀山,陽光明媚,風景秀麗。見到掃雷英雄杜富國,是在一個雨后的清晨。
“砰、砰……”約莫半分鐘后,房門被輕輕打開,平頭短發、身著體能訓練服的杜富國出現在眼前,他一邊招呼我們坐下,一邊側身摸索到客廳的沙發上。聽到聲響,杜富國的妻子王靜也連忙從里屋出來了。
開門是件小事,但對于一個失去雙手雙眼的人來說,卻并不簡單。沙發離門口3米左右,中間隔著臥室門,邊上還擺放有桌椅,看到一行人驚訝的表情,妻子王靜笑著說:“他現在跟你們一樣啊,像洗漱、吃飯、跑步,都是自己來的。”
抗爭
杜富國如今已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想象,在過去的3年里,他曾練習了多少次開門、吃飯這些平常人熟視無睹的事情。
杜富國剛負傷時,父親上前安慰杜富國,他反而勸慰父親:“爸爸,我知道,我挺得住。”
但沒有人天生堅強。后來,肉體的傷痛反復折磨著杜富國,病痛慢慢向他的內心世界侵蝕。“有段時間,富國變得不愛講話,總喜歡躺在床上睡覺,他說在睡夢中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陪護杜富國一年多、曾共赴生死雷場的戰友劉新未懂得他的痛苦與無奈,“富國之前有著一雙清澈的眼睛和一雙靈巧的手,而那次爆炸,殘忍地把它們都奪走了。”
如果說接受現狀是百米沖刺,只有憋足一股勁兒才能沖過去,那么接下來的康復訓練就像漫長的馬拉松。
2018年12月21日,杜富國進入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康復科,主治醫生張鑫心痛地說:“之前我就聽說過他的傷情,但讓我沒想到的是,他會傷得這么重。我們醫院曾經集中世界頂級的康復專家進行會診,像他既沒有雙手也沒有雙眼的情況,極為罕見。我常常想,哪怕還有一點視力,或者一根指頭也好啊,何況他還這么年輕!”
康復的第一階段主要是體能的提升。體能是康復訓練的基礎,畢竟做了多次手術,杜富國的體能較以前下降很多。在醫院特制的反重力跑臺上,杜富國的腰身被厚實的氣囊包裹住,從而保證他跑步的安全性。
半年多時間里,他在反重力跑臺上跑步,從3公里、5公里到10公里,其中他的3公里成績達到了同年齡段軍人體能標準的優秀等級。平板支撐訓練,他從40秒堅持到60秒,再到超過90秒。
接下來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殘肢不能像手一樣靈活,杜富國就在治療師的輔助下每天訓練,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殘肢不像手那樣敏感,他就反復練習摸勺子、摸筷子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直到能夠熟練摸出他想要的東西;胳膊的肌力差,他就舉沙袋、練習彈力帶,以及各種抗阻力訓練和平衡訓練,增加自己的核心力量和平衡能力。每一組訓練,他都要求自己超額完成,顯然,杜富國想要達到的不是一個康復患者的要求,而是要達到正常人、甚至軍人的標準。
“要實現生活自理,其實每一關都很難,他過的第一道難關,是用假肢吃飯。”張鑫醫生介紹,杜富國沒有視覺感受,手臂抬多高、飯菜在哪里,他根本感覺不到,只能在杜富國旁邊帶著他一點點體會,上百次的重復,讓他感受動作的位置。
“常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杜富國那里都是大事難事。”張鑫說。
沒有手可以裝假肢,現在科技這么發達,有沒有什么手段能幫助杜富國重見光明,哪怕一點點也好?在得知通過裝配視覺輔助系統,可以實現一部分視覺功能時,杜富國非常激動,決定試一試。可是兩個多月的訓練實驗,對杜富國幫助不大,而且操作繁瑣,非常難適應,剛燃起的希望就這樣破滅了。
被戰友譽為“全能雷神”的杜富國,之前很少品嘗失敗的滋味,而這幾年受打擊已成為家常便飯。從不會走路到會走路,從不會吃飯到能自己吃飯,從不會穿衣洗漱到漸漸學會這些生活的技能,每一件小事,都經歷嘗試、失敗再練習,以及成百上千次的強化訓練。
3年來,杜富國就像一個孩子一樣重新學習,不斷突破生活自理能力的極限。
“雖然已經出院,但富國現在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康復訓練。”妻子王靜平靜地說,杜富國還很年輕,接下來的路都得自己走。
樂觀
陽光灑在地板上,把屋內映得雪白一片,陽臺上有戰友們送來的幾盆綠植,葉片青翠欲滴。杜富國一如往常,開始了一天的晨練。
“王靜,我給你表演金雞獨立!”正做著深蹲的杜富國,突然收起左腿,展開殘缺的雙臂,調皮得像個孩子,把一旁的妻子逗得合不攏嘴。
客廳的茶幾上,擺放著幾幅杜富國負傷前的照片,帥氣的臉龐上掛滿了笑容。熟悉杜富國的人都說,他從小就陽光自信。
“媽,我現在這個樣子,以后不想回老家了。”杜富國的媽媽李合蘭,從未想到從小開朗活潑的兒子有一天會說出這樣的話。李合蘭回憶,杜富國剛受傷那會兒,變得很自卑。為幫杜富國卸下心理包袱,他負傷后的第二個春節,家人專門把他接回了老家,杜富國受到了父老鄉親們的熱烈歡迎。
采訪中,方框墨鏡遮住了杜富國的雙眼,卻沒能遮住他發自內心的笑容。“他還是那個愛笑、愛唱、愛聊天的陽光男孩。”劉新未說,杜富國之所以令人敬佩,是因為他有著超強的意志和毅力,即使突遭變故,也能迅速調整心態、走出陰霾。
2019年7月,杜富國受邀到貴州大學作報告。其間,一名學生問杜富國:“您有什么夢想?”杜富國沉思了片刻,一個之前早就想過無數遍的問題,也許是被校園里洋溢著的青春氣息點燃了,杜富國決定吐露出來:“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當兵,一個是上大學。”
為了圓上大學的夢想,杜富國選擇參加貴州大學的成人教育。貴州大學上報貴州省教育廳,派出教師從貴陽到重慶專程為杜富國授課。
2020年11月,杜富國迎來負傷后的第三個生日。貴州大學的老師們特意給他買了一件羽絨服,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在試衣服的時候,老師把羽絨服披到杜富國肩上,他胳膊一伸,左右抖動兩下便熟練地把衣服穿好了。看著杜富國的衣袖,貴州大學的謝萍老師下意識地說了一句:“袖子有點長哈。”但是話一出口,她馬上懊悔不已。沒想到杜富國卻憨笑著說:“沒事的老師,我穿哪件衣服,袖子都有點長,謝謝老師的禮物。”
“看著富國空空的袖管,再看看他微笑的臉龐,瞬間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出了病房,我們幾個老師眼淚不爭氣地往外淌。”現在提及此事,謝萍依然情緒激動,她說,“相處3年,我們教給了富國知識,同時,他身上的陽光樂觀、自信自強,也讓我們心生敬意。”
出院以來,杜富國每天除了進行日常的康復訓練,還會堅持收聽廣播、練習寫字、學唱歌曲,并讓妻子和戰友為自己讀報。講到未來,他說:“現在還沒完全想好,不過接下來有好多事要做。”
奮進
軍號在營區里回蕩,暖陽透過窗戶照進房間。短暫午休后,杜富國準時醒來,他摸索到放在床尾的衣物,低頭用牙齒咬起衣服一角,伸出殘臂和頭一起鉆進領口,左右搖晃幾下身體便穿好了衣服。
整理好著裝,杜富國伸出殘臂,開始疊床上的被子。將被子在床上鋪開,到一點點折成豆腐塊,杜富國用了10多分鐘。雖然很艱難,但這是杜富國作為一名軍人一直保持的習慣。
“拍拍身上的灰塵,振作疲憊的精神……人的遭遇本不同,但有豪情壯志在我胸……”穿衣、疊被、洗漱時,杜富國哼唱著自己最喜愛的《壯志在我胸》。這首歌,他常常唱給關懷、幫助他的人,也常常唱給自己,為自己加油鼓勁。
“永遠前進”——這是杜富國在康復期間用義肢寫過的4個字,也是當下他工作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從跑步、寫字,到疊軍被、學播音,他在一點一滴地不停進步。如果,將杜富國的康復歷程按時間軸連成線,就是一個英雄的成長曲線圖。
“英雄畢竟不是圣人。”班長劉貴濤說,“在醫院康復期間,富國曾有一段時間很懈怠。比如,康復訓練很累,他有一陣子把很多時間放在放松按摩上,人也有點懶,經常貪睡,有時早飯都不吃,或者早飯吃得晚就不吃午飯,文化課學習也有些懈怠。”
作為杜富國的班長,劉貴濤看到他這個樣子很揪心,終于忍不住對這個英雄戰友說:“外面報道的你都是堅強的,都是樂觀向上的,你看看你現在這個樣子!”杜富國一連沉默了好幾天。
“我可以看得到,他知道自己錯了,于是很快就開始振作起來。”劉貴濤說,“如果要論‘躺平’,杜富國最有理由‘躺平’,但他沒有這樣。”
“聽眾朋友們晚上好,這里是‘南陸之聲’……”2020年3月8日,“富國陪你讀好書”系列廣播節目依托南部戰區陸軍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為增強播出效果,杜富國放棄了由他人領讀自己復讀的方式,堅持全文背記。
每一次背記講稿,對杜富國來說都是一次地獄般的磨礪。看不到講稿,標記不了內容,他只能聽著戰友讀一句,自己跟著念一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總想著記得更熟練一些,杜富國有時在睡夢中還在背講稿。兩年過去,杜富國爽朗的聲音已經傳遍南疆座座軍營。他說,自己會當好播音員,持續傳遞正能量,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
杜富國喜歡《老人與海》中的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雖然已經拿到貴州大學的畢業證,但現在他依舊堅持每天上網課,學習喜愛的課程,反復誦讀、重溫課程內容,努力消化老師們講授的一個個知識點。
“曾經的夢想,在黑夜來臨時逐漸清晰;你奔跑的腳步,讓無數人肅然起敬……”同為“全國自強模范”的教師劉芳給杜富國寫過一首飽含深情的詩。這首詩,見證了杜富國的升華蛻變,也見證了杜富國的奮進青春。
“掃雷故事總不能講一輩子。”采訪中,杜富國大聲喊出心愿,“我還要讀本科!”
榜樣
疊軍被、跑步、升級學歷……很多人不解:明明已經功成名就,杜富國為什么還要這么拼?
“雖然我失去了雙手,但我還有雙腿,可以繼續為夢想奔跑;雖然我失去光明,但只要心中升起太陽,世界依然五彩繽紛。”面對這個問題,富國的回答脫口而出,“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3年多來,杜富國到部隊、院校和黨政機關,進行了上百場教育宣講,積極傳播愛黨報國、奮斗自強的正能量。人們說,他將自己變成了一束光,一束照亮黑暗、傳遞溫暖的光。
“一位英雄,影響的是一個英雄的團隊。”在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杜富國的英雄事跡激勵著一茬茬官兵英勇無畏、不懼生死,越是艱險越向前。中隊長卿勝和,出色完成赴黎巴嫩維和掃雷任務,被評為“陸軍維和勇士”;軍醫劉小波用精湛的醫術保障掃雷兵的生命,被軍委表彰為“建功基層好軍醫”。掃雷隊也被評為“全國擁政愛民模范單位”“基層建設標兵單位”。
杜富國在掃雷隊的第一任班長許猛,退役后創業失敗,最艱難的時候,兜里只剩下幾百元錢。每當他快要頂不住的時候,就會拿起手機,看一看昔日和戰友一起掃雷的照片,想一想失去了雙手和雙眼的杜富國那種自強自立的樂觀精神。
扛水泥、搬鋼管、扎鋼筋……許猛來到建筑工地,從最苦最累的活干起,慢慢一步步打拼成了一名小包工頭,生活開始好轉,買了房,有了自己的家。這些年,許猛悄悄地收集著媒體關于杜富國的報道,他念叨最多的是,“我們一起蹚過雷場,連死都不怕,還怕啥!”
“我是受到富國班長的激勵才參軍入伍的。”武警百色支隊上等兵劉鵬程,曾經是名“躺平青年”,一度沉迷網絡游戲不想讀書。有一天劉鵬程打游戲打累了,躺床上玩手機,突然看到了杜富國戴著勛章敬禮的視頻,一下子把他鎮住了——“人家在邊境掃雷,在前線拼命,我卻躺在這里浪費生命。”
2021年6月14日,杜富國來到他們支隊作報告。活動結束后,劉鵬程上前和杜富國擁抱,杜富國用胳膊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兄弟好好干,部隊很好的。”劉鵬程非常激動,就唱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因為在他心里,杜富國就是自己心中最亮的那顆星。
英雄的精神是一盞明燈,也是一座豐碑。在老山主峰矗立著一座主題雕塑,當地群眾都叫它“功勛碑”,這座雕塑是由南部戰區陸軍和云南麻栗坡縣委為紀念杜富國的英雄壯舉而立的。雕塑矗立的位置,就是杜富國當年負傷的地方。碑前有289級臺階,代表著掃雷兵掃除了289平方公里的雷區,碑身刻著“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大字,是杜富國在生死關頭的那句吶喊。一面“八一”軍旗高高飄揚,寓意是掃雷兵為人民掃雷、為軍旗增輝的赤膽忠誠。
今天,這里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來參觀見學的人絡繹不絕。掃雷隊的官兵說,這座雕塑記載著杜富國的英雄壯舉,它像一盞明燈、一把火炬,“照亮了一代代掃雷官兵勇掃雷障的勝戰之路,照亮了邊疆百姓幸福安寧的康莊大道,照亮了全國人民奮斗強國‘一起來’的偉大征程。”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