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誠,亂世中瑰麗的風景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工程公司項目七部 李尹昊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同年犬戎攻破鎬京(今西安),西周滅亡。次年,周平王繼位,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其為東周。
東周的前半時期,諸侯相互爭霸,這個時期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后半時期,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在東周這個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精彩絕倫、流傳千古的故事,而在2015年的今天,我想將其中令我感慨萬千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一、百善孝為先
春秋時期鄭國第二任國君鄭武公的夫人姜氏,一共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寤生,次子名叫共叔段。為什么叫寤生呢?原來姜氏生他的時候是逆產,受到了驚嚇,因此給他起名叫寤生,一開始心里就討厭他。而次子共叔段,外貌英俊,武藝高強,姜氏就特別偏愛這個孩子。后來武公去世,寤生繼位,這就是鄭莊公。姜氏見小兒子始終沒權沒勢,心里老不舒服,就對莊公說:“你繼承了父位,封地有幾百上千里,可你的兄弟,呆在那么個小地方,你忍心這樣做嗎?”莊公說:“您看怎么辦合適?”姜氏說:“把京襄城封給他吧。”
第二天上朝,莊公就把大臣們叫來,要把京襄城那個地方封給他弟弟。大臣們勸阻說:“這可不行,京襄城是和國都規模不相上下的城市,等他將來勢力大了,肯定會出亂子的。”莊公說:“這可是我母親的愿望,我怎么能不聽呢?”于是就把京襄城封給了共叔段。
共叔段去京襄城后歷馬秣兵,不久便與姜氏內外勾結造反了,一場大戰后在一位將軍的埋伏下兵敗自殺。鄭莊公見共叔段自殺了,十分傷心,命人把姜氏與共叔段合謀造反的信函拿給姜氏看,隨后又派人把姜氏送到穎城安置,還發誓說:“不到黃泉,再也不和姜氏見面了!”可是后來鄭莊公回到國都,眼里看不到姜氏,禁不住傷心長嘆一聲說:“我不得已才把弟弟逼死,又怎么忍心再離開母親?可是我已經立下了黃泉之誓,看來活著的時候再也見不到我母親了!”這時一位大臣出了一個主意,他讓莊公派人把地挖開,直到看見了泉水,再建個地下室,把姜氏接到里邊去住,就可以在地下室里和母親見面。后來鄭莊公與母親姜氏母子二人一相見便抱頭痛哭,盡釋前嫌。
這就是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在春秋這個戰亂的年代,這樣一位面對母親偏愛弟弟,甚至勾結造反的國君,他所表現出來的對母親的愛殊為難得。故事并不復雜,鄭莊公對母親的態度卻值得我們深思,在種種不和睦的家庭中應該怎樣去行孝?這個問題我們稍后來探討。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把孝作為亙古不變的真理。從古至今,孝成為了衡量一個人善良與否的首要標志。孝,是人世間一種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親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那么,什么叫做孝呢?“孝”字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是子承老的意思,從古至今對孝的解釋來看,孝的核心意蘊就是善待父母,子女要盡心盡力地贍養父母,尊敬、關愛父母。
一條河流為什么能夠流得長遠?因為它有不竭的源頭;一棵樹為什么能長得高大,能抵擋風雨?因為它有很深的根。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為人子女的源頭和根本,是我們幸福的源泉,是我們成功的根基。假設有個人對父母不孝順,父母對他也不滿意,朋友怎么敢信任他呢?人若孝順,則不忍心讓父母失望,那么他在社會上與人交往,自然潔身自愛,自然會得到朋友的信任。所以說百善孝為先。
那么要怎樣做才是孝呢?《莊子-天運》里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什么意思呢?光在物質上提供給父母衣食住行,那是遠遠不夠的,那跟養寵物沒有什么區別,關鍵是我們對父母要有愛,要更多的從內心、從精神上給父母以撫慰和關愛,讓父母更多地享受親情的溫暖。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水平已經大大提高,大多數的父母不愁吃穿,同時,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多數兒女忙學習、忙工作,忙掙錢、忙事業,幾乎都不在父母身邊。我們兒女不妨從父母的角度去用心想一想,父母渴望的是什么,他們渴望的不是住多好的房子,吃多好的食物,穿多好的衣服,他們更渴望的是與親人的團聚,兒女的陪伴,精神的撫慰,情感的關愛。如果兒女有一顆愛心,不管多忙,都不會忘了翹首以盼的父母,都能找出時間,帶上孩子和愛人,常回家看看。
管仲在成為齊國的相國之前只是邊關的一名小兵,每次打仗時,管仲總是在隊伍的后面,而返回故鄉時,他又總是跑到前面。對此,很多人都恥笑管仲膽小。他的好友鮑叔牙卻說:“他有老母在家,活著是為了能回去侍候老母,怎么能說是膽小呢?”《孝經》開宗明義的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敬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大,怎么能不愛惜自己呢?而立身處世,繼承父母的志向,使父母榮耀,這便是孝的最終目標。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鄭莊公的故事,家人之間互相不理解、不喜歡的情況即使在現代也會出現,世界太精彩,每個人都能在這個世界看到自己所喜歡的風景,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每個人都十分珍惜自己所看見的、所喜愛的,那么對別人的愛好也會變得小氣起來,變得不那么理解。可是無論你得到的東西有多么珍貴,它都遠遠比不上父母對子女的愛,物質可以用金錢衡量,情感怎么衡量呢?所以,當你的家人對你并不理解,應該要做的便是學會忍受、克制、寬容,用自己的真誠去溝通家人,相互理解,相互分享各自的精彩。
二、誠為本,信為天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八回中,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帶兵圍攻原邑,原邑的將軍原伯貫欺騙他的百姓說:“晉兵之前圍攻陽樊,把百姓都殺了。”原邑的百姓十分害怕,都發誓寧死也要守城。晉文公聽說這一情況后,讓他的士兵們都帶三天的糧食,如果三天攻不下城,就解除包圍退軍。到了第三天半夜,有些原邑的百姓聽說陽樊并沒有遭到屠殺,偷偷出城希望與晉文公約定明天晚上打開城門投降。晉文公卻說:“我原先約定以三天為期限,三天還攻不下就撤軍。現在三天到了,我明天早晨退軍。你們盡心守城,不要有其他想法。”軍吏問道:“原邑百姓明晚獻城,主公為什么不暫且停留一天,占了城后再回去?”晉文公回答:“信義,是國家的法寶,是百姓們所依憑的準則。三天的期限,誰不知道?如果再停留一天,就是失信了!得到原邑而失去信義,百姓們還怎么會相信我呢?”天亮后,就解除了原城的圍軍。
晉文公的行為不得不讓我們驚嘆,為了一句諾言放棄一座唾手可得的城池,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品德。千百年來,誠信一直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從古代的商鞅立木為信,曾子殺豬教子,到現代社會的“老兵代戰友撫養父母”,誠信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所傳頌。然而,現實社會里我們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卻是誠信。也許是我們身邊充斥著太多的不誠信行為讓我們對這些現象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從農民工討要工資難,到頻繁發生的虛假廣告、假球黑哨、假醫假藥等等事件,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誠信現象讓我們開始懷疑他人,不敢相信這個社會上是否還會存在誠信。
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你很富有,有七件行囊:金錢、榮譽、機敏、健康、誠信、美貌、才學,但你卻搭上了一只危險的船,遇上了風浪,你將舍棄哪件行囊呢?人生之舟,不堪重負,有失有得,有棄有取,失去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健康,有才學追隨;失去才學,有機敏相跟……但失去了誠信呢?失去了誠信,你的金錢、美貌、才學……就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如過眼云煙,終將隨風而逝。
誠信沒有重量,可以讓人有鴻毛之輕,也可以讓人有泰山之重;
誠信沒有體積,可以讓人的心胸狹隘、目光短淺,也可以讓人的心胸寬廣、高瞻遠矚;
誠信沒有色彩,可以讓人的心情灰暗、面容蒼白,也可以讓人的情緒高昂、精神愉悅;
誠信沒有標價,可以讓人的心靈貶值,也可以讓人的品格高貴!
擁有誠信,我們將在彼此的信任中開啟合作的大門。一個人,如果只講功利,只追求隨波逐流的價值,只以獲得純粹的物質利益為目標,那么他內心的方正從哪里來,他又怎能體會到一個人認真做人的快樂?失去誠信,也就失去了一切!這永遠都是真理。
除了誠信,我想還應該有誠心。越王勾踐成為吳王夫差的俘虜,即便被百般羞辱折磨也沒有放棄復國的愿望,每日以苦膽激勵自己,終于復國;蘇秦立志聞名于天下,刻苦讀書,困了便以錐刺股,終于成為了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這就是誠心的力量,是誠心讓他們在日夜的煎熬中依然堅持自己的道路,并最終收獲成功。
誠心是堅持,是行進在正確的道路上,無論前方是否荊棘密布依然鍥而不舍的精神,是推動我們貫徹自己的理想,大步邁向偉大目標的動力源泉。一個有誠心的人,他的堅持放在心里,他的自信寫在臉上,他的一舉一動充滿力量,心誠則萬事成!
三、孝與誠
人的價值和尊嚴是由內而發的,東周的時候天下大亂,亂世中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先賢們拔劍四顧,思考著這個動蕩社會的主旋律,并最終發現了孝與誠無法掩蓋的光輝。孝與誠正好足以顯示出人內在的力量,有了內在的力量,人活著的時候才會感覺到生命的自由和可貴,進而將一個人的潛能與特質完全展現出來。
贛州城投
贛州土地置業
贛州建工集團
民晟實業公司
紀檢舉報平臺
孝與誠,亂世中瑰麗的風景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工程公司項目七部 李尹昊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同年犬戎攻破鎬京(今西安),西周滅亡。次年,周平王繼位,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其為東周。
東周的前半時期,諸侯相互爭霸,這個時期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后半時期,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在東周這個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精彩絕倫、流傳千古的故事,而在2015年的今天,我想將其中令我感慨萬千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一、百善孝為先
春秋時期鄭國第二任國君鄭武公的夫人姜氏,一共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寤生,次子名叫共叔段。為什么叫寤生呢?原來姜氏生他的時候是逆產,受到了驚嚇,因此給他起名叫寤生,一開始心里就討厭他。而次子共叔段,外貌英俊,武藝高強,姜氏就特別偏愛這個孩子。后來武公去世,寤生繼位,這就是鄭莊公。姜氏見小兒子始終沒權沒勢,心里老不舒服,就對莊公說:“你繼承了父位,封地有幾百上千里,可你的兄弟,呆在那么個小地方,你忍心這樣做嗎?”莊公說:“您看怎么辦合適?”姜氏說:“把京襄城封給他吧。”
第二天上朝,莊公就把大臣們叫來,要把京襄城那個地方封給他弟弟。大臣們勸阻說:“這可不行,京襄城是和國都規模不相上下的城市,等他將來勢力大了,肯定會出亂子的。”莊公說:“這可是我母親的愿望,我怎么能不聽呢?”于是就把京襄城封給了共叔段。
共叔段去京襄城后歷馬秣兵,不久便與姜氏內外勾結造反了,一場大戰后在一位將軍的埋伏下兵敗自殺。鄭莊公見共叔段自殺了,十分傷心,命人把姜氏與共叔段合謀造反的信函拿給姜氏看,隨后又派人把姜氏送到穎城安置,還發誓說:“不到黃泉,再也不和姜氏見面了!”可是后來鄭莊公回到國都,眼里看不到姜氏,禁不住傷心長嘆一聲說:“我不得已才把弟弟逼死,又怎么忍心再離開母親?可是我已經立下了黃泉之誓,看來活著的時候再也見不到我母親了!”這時一位大臣出了一個主意,他讓莊公派人把地挖開,直到看見了泉水,再建個地下室,把姜氏接到里邊去住,就可以在地下室里和母親見面。后來鄭莊公與母親姜氏母子二人一相見便抱頭痛哭,盡釋前嫌。
這就是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在春秋這個戰亂的年代,這樣一位面對母親偏愛弟弟,甚至勾結造反的國君,他所表現出來的對母親的愛殊為難得。故事并不復雜,鄭莊公對母親的態度卻值得我們深思,在種種不和睦的家庭中應該怎樣去行孝?這個問題我們稍后來探討。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把孝作為亙古不變的真理。從古至今,孝成為了衡量一個人善良與否的首要標志。孝,是人世間一種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親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那么,什么叫做孝呢?“孝”字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是子承老的意思,從古至今對孝的解釋來看,孝的核心意蘊就是善待父母,子女要盡心盡力地贍養父母,尊敬、關愛父母。
一條河流為什么能夠流得長遠?因為它有不竭的源頭;一棵樹為什么能長得高大,能抵擋風雨?因為它有很深的根。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為人子女的源頭和根本,是我們幸福的源泉,是我們成功的根基。假設有個人對父母不孝順,父母對他也不滿意,朋友怎么敢信任他呢?人若孝順,則不忍心讓父母失望,那么他在社會上與人交往,自然潔身自愛,自然會得到朋友的信任。所以說百善孝為先。
那么要怎樣做才是孝呢?《莊子-天運》里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什么意思呢?光在物質上提供給父母衣食住行,那是遠遠不夠的,那跟養寵物沒有什么區別,關鍵是我們對父母要有愛,要更多的從內心、從精神上給父母以撫慰和關愛,讓父母更多地享受親情的溫暖。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水平已經大大提高,大多數的父母不愁吃穿,同時,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多數兒女忙學習、忙工作,忙掙錢、忙事業,幾乎都不在父母身邊。我們兒女不妨從父母的角度去用心想一想,父母渴望的是什么,他們渴望的不是住多好的房子,吃多好的食物,穿多好的衣服,他們更渴望的是與親人的團聚,兒女的陪伴,精神的撫慰,情感的關愛。如果兒女有一顆愛心,不管多忙,都不會忘了翹首以盼的父母,都能找出時間,帶上孩子和愛人,常回家看看。
管仲在成為齊國的相國之前只是邊關的一名小兵,每次打仗時,管仲總是在隊伍的后面,而返回故鄉時,他又總是跑到前面。對此,很多人都恥笑管仲膽小。他的好友鮑叔牙卻說:“他有老母在家,活著是為了能回去侍候老母,怎么能說是膽小呢?”《孝經》開宗明義的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敬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大,怎么能不愛惜自己呢?而立身處世,繼承父母的志向,使父母榮耀,這便是孝的最終目標。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鄭莊公的故事,家人之間互相不理解、不喜歡的情況即使在現代也會出現,世界太精彩,每個人都能在這個世界看到自己所喜歡的風景,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每個人都十分珍惜自己所看見的、所喜愛的,那么對別人的愛好也會變得小氣起來,變得不那么理解。可是無論你得到的東西有多么珍貴,它都遠遠比不上父母對子女的愛,物質可以用金錢衡量,情感怎么衡量呢?所以,當你的家人對你并不理解,應該要做的便是學會忍受、克制、寬容,用自己的真誠去溝通家人,相互理解,相互分享各自的精彩。
二、誠為本,信為天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八回中,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帶兵圍攻原邑,原邑的將軍原伯貫欺騙他的百姓說:“晉兵之前圍攻陽樊,把百姓都殺了。”原邑的百姓十分害怕,都發誓寧死也要守城。晉文公聽說這一情況后,讓他的士兵們都帶三天的糧食,如果三天攻不下城,就解除包圍退軍。到了第三天半夜,有些原邑的百姓聽說陽樊并沒有遭到屠殺,偷偷出城希望與晉文公約定明天晚上打開城門投降。晉文公卻說:“我原先約定以三天為期限,三天還攻不下就撤軍。現在三天到了,我明天早晨退軍。你們盡心守城,不要有其他想法。”軍吏問道:“原邑百姓明晚獻城,主公為什么不暫且停留一天,占了城后再回去?”晉文公回答:“信義,是國家的法寶,是百姓們所依憑的準則。三天的期限,誰不知道?如果再停留一天,就是失信了!得到原邑而失去信義,百姓們還怎么會相信我呢?”天亮后,就解除了原城的圍軍。
晉文公的行為不得不讓我們驚嘆,為了一句諾言放棄一座唾手可得的城池,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品德。千百年來,誠信一直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從古代的商鞅立木為信,曾子殺豬教子,到現代社會的“老兵代戰友撫養父母”,誠信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所傳頌。然而,現實社會里我們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卻是誠信。也許是我們身邊充斥著太多的不誠信行為讓我們對這些現象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從農民工討要工資難,到頻繁發生的虛假廣告、假球黑哨、假醫假藥等等事件,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誠信現象讓我們開始懷疑他人,不敢相信這個社會上是否還會存在誠信。
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你很富有,有七件行囊:金錢、榮譽、機敏、健康、誠信、美貌、才學,但你卻搭上了一只危險的船,遇上了風浪,你將舍棄哪件行囊呢?人生之舟,不堪重負,有失有得,有棄有取,失去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健康,有才學追隨;失去才學,有機敏相跟……但失去了誠信呢?失去了誠信,你的金錢、美貌、才學……就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如過眼云煙,終將隨風而逝。
誠信沒有重量,可以讓人有鴻毛之輕,也可以讓人有泰山之重;
誠信沒有體積,可以讓人的心胸狹隘、目光短淺,也可以讓人的心胸寬廣、高瞻遠矚;
誠信沒有色彩,可以讓人的心情灰暗、面容蒼白,也可以讓人的情緒高昂、精神愉悅;
誠信沒有標價,可以讓人的心靈貶值,也可以讓人的品格高貴!
擁有誠信,我們將在彼此的信任中開啟合作的大門。一個人,如果只講功利,只追求隨波逐流的價值,只以獲得純粹的物質利益為目標,那么他內心的方正從哪里來,他又怎能體會到一個人認真做人的快樂?失去誠信,也就失去了一切!這永遠都是真理。
除了誠信,我想還應該有誠心。越王勾踐成為吳王夫差的俘虜,即便被百般羞辱折磨也沒有放棄復國的愿望,每日以苦膽激勵自己,終于復國;蘇秦立志聞名于天下,刻苦讀書,困了便以錐刺股,終于成為了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這就是誠心的力量,是誠心讓他們在日夜的煎熬中依然堅持自己的道路,并最終收獲成功。
誠心是堅持,是行進在正確的道路上,無論前方是否荊棘密布依然鍥而不舍的精神,是推動我們貫徹自己的理想,大步邁向偉大目標的動力源泉。一個有誠心的人,他的堅持放在心里,他的自信寫在臉上,他的一舉一動充滿力量,心誠則萬事成!
三、孝與誠
人的價值和尊嚴是由內而發的,東周的時候天下大亂,亂世中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先賢們拔劍四顧,思考著這個動蕩社會的主旋律,并最終發現了孝與誠無法掩蓋的光輝。孝與誠正好足以顯示出人內在的力量,有了內在的力量,人活著的時候才會感覺到生命的自由和可貴,進而將一個人的潛能與特質完全展現出來。